你的位置:如意娱乐平台注册 > 新闻动态 > 1954年,冻掉四肢的志愿军战士回乡,母亲:你走吧,娘养不了你!

1954年,冻掉四肢的志愿军战士回乡,母亲:你走吧,娘养不了你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8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95

1957年,山东沂源县西里镇的张家泉村里,搞了一场挺特别的投票。

全村八名党员都赞同,选了个没了双手双脚,还瞎了一只眼的人来做咱们村的支部书记。

这个人一直推辞,说自己身体有残疾,没法担起这个重责。

但最后,他还是挑起了这个重担。

打那以后,他便扛着笨重的义肢,领着村民们一步一步奔向了小康生活。

这位与众不同的村子领头人,名叫朱彦夫,他曾经是个在朝鲜战场上拼过命的志愿军英雄。

他手脚是怎么没的呢?还有,他作为村支书,工作表现咋样?

这事儿得从淮海大战开始聊。

朱彦夫是张家泉村里的人,他出生在1933年。

张家泉村虽说不是啥老革命根据地,但在那时候打仗的年代,加入八路军的小伙子可着实不少。

朱彦夫从小就深受影响,心里头特别想去当兵。

他以前试着去当过兵,可是因为年纪太小,部队没接纳他。

到了1947年那会儿,解放军又开始招新人了,朱彦夫刚好满了15周岁多,就这么报上名了。

后来,因为他脑子转得快,腿脚也利索,没多久就当上了爆破手。

没过多久,淮海战役就打响了。朱彦夫挺身而出,一次次把敌人的碉堡给端了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
1949年5月份,他跟着队伍一起过了长江,把全中国都给解放了。

解放上海那会儿,朱彦夫真是勇猛,他独自一人就把敌人3个碉堡给端了。

就在这时候,朱彦夫在战场上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,他成了一名无比自豪的共产党员。

1950年的时候,朱彦夫他们部队为了帮忙搞经济建设,打算要散伙了。

他得知了一个消息,说组织上给家里分配了田地,这样一来,家里人就有了盼头,生活有了着落。所以,他也打算退伍回家了。

可就在这时,朝鲜半岛那边又打起来了,上头火急火燎地下了命令,让所有士兵赶紧回部队。

朱彦夫又一次跟母亲道了别,然后就去了朝鲜打仗。

现在,已经是1950年快过完了,朝鲜那边冷得要命。

朱彦夫即将前往战斗的长津湖地区,在盖马高原上,那儿的天气冷得要命,温度直接掉到了零下三十多度。

战士们出发得太急了,身上只带了件单薄的棉衣,根本挡不住朝鲜那边刺骨的冷风。

然而,就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,志愿军战士们硬是在雪地中隐蔽守候了整整7天。

对手相当诡计多端,一直拖着不往前推进。

11月27号那天,美军终于动手了,结果一头扎进了我们军队的埋伏里。

那时候,朱彦夫的责任就是死守250号高地。

敌军像走投无路的野兽,拼命发起猛攻。咱们的志愿军死守山头,一次次朝敌人开枪回击。可武器装备不如人家,这让我军遇到了不少麻烦。

慢慢地,朱彦夫和他的战友们子弹和手榴弹都快用完了,人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。

轰隆一声,朱彦夫被强大的气浪直接冲上了半空,然后狠狠地摔到了地面上。

那时候,大伙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了,纷纷喊着要给朱彦夫出口气,接着就跟敌人拼了命地干。

没过多久,敌军就开始往后撤了,咱们志愿军也跟着发起了反击。

朱彦夫受了伤,没办法移动,只能跟好多牺牲的兄弟一块儿,先搁在阵地上头。

没过多久,增援的部队到了,开始清理战场。这时候大家才留意到,朱彦夫竟然还有心跳和气息。见状,大伙儿连忙把他送到医院,这才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。

不过,他左眼已经没了,眼球被炸得无影无踪,右眼也是伤痕累累。更惨的是,他的手脚因为在雪地里冻得太久,都已经烂掉了。

医生实在没办法,最后决定给他做截肢手术。

朱彦夫在经历了四十多场开刀手术,还躺了九十多天人事不省,最后他终于醒过来了。

但他很快意识到,自己的双手不见了,双腿从膝盖往下空空如也,左眼完全看不见东西,右眼也只是勉强能模糊地辨认出一些轮廓。

这样破烂的身体,他该怎么继续活下去啊?

朱彦夫心里烦得要命,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。

不过,当医护人员察觉到他的想法后,马上就去劝解他了。

医生说,他要是就这么简单地走了,那之前做的四十多台手术,还有护士们好几个月的细心照料,不都白搭了吗?

既然他历经千辛万苦才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,咋就不懂得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呢?

为了让朱彦夫心情更阳光些,医生特地找来了经典书籍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建议他读读保尔柯察金的故事,从中汲取力量。

经过医生一遍遍的耐心劝说,朱彦夫心里的那道坎儿总算是过去了,他现在不再整天琢磨着寻死了。

后来,他就被安排去了泰安的那个军人休养所安顿下来。

这儿日子过得挺舒坦,医疗费用也都是国家给包了。

然而,朱彦夫虽然身体有残疾,但意志特别坚定,他不愿意再给国家添麻烦了。

没多久,他就递交了回家的申请。荣军院的负责人跟他聊了好几次,想让他改变主意,但看他铁了心,最后也只能批准了。

1954年的时候,朱彦夫戴着副黑框眼镜,装着假腿,回到了他多年没回的老家。

朱彦夫回到村里,可给大伙儿带来了不小的震动。

三年前,由于部队以为他不在了,所以就给他家里发了军人烈士的证书和一块纪念牌匾。

他老妈那时候伤心得不行,还给儿子弄了个象征性的坟墓。现在朱彦夫竟然回来了,旁人一看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奇迹嘛,跟死了又活过来似的。

朱妈妈心里头挺乐呵的,但一瞅见儿子的模样,眼泪就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,忍不住难过起来。

她也明白,在部队里头,儿子会受到更加周全的照料。

然后,她就直接跟朱彦夫讲:“你还是离开吧,我照顾不了你。”

这时候,朱彦夫跟母亲说,他不需要别人来帮他,打算自己养活自己。

打那以后,他就从喝水、吃饭这些日常小事一点点着手,慢慢锻炼自己的生活本事。

没想到,他渐渐地找回了生活和工作的本事。

村里人都夸他是个能人,所以就商量着给他寻个婆娘。

现在,朱彦夫勇敢面对生活的故事,已经到处传遍了。

女护士陈希永,看他那么坚持,心里头挺触动的,就下了决心,要嫁给朱彦夫,以后他的日子,她来照应。

结婚后,他们俩关系特别好,没多久就有了宝贝孩子。

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间就溜达到了1957年,张家泉村头头们要换班了。

这次,八个党员一块儿投票,全都选了朱彦夫当咱们村的新支书。

朱彦夫实在推辞不掉,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份重任给扛了下来。

打那以后,他就带着那副不轻便的假腿,在田埂地边上走来走去,琢磨为啥老家这么穷。

朱彦夫一到家就瞅见了,虽说解放都好些年了,可老家还是没能富起来。

就算碰上天灾年,乡亲们也经常饿肚子,饭都吃不上饱的。

因此,他心底早就打定了主意,要跟“贫穷”这个难关死磕到底。

当上村支书以后,他就动手带着村民们修缮路面,栽上果树,不光种粮食,还搞起了经济作物,拓宽了农业的赚钱路子。

此外,他带着村民们动手改造了那些低洼的沟坡地,硬生生地多开拓出了四十多亩田地。

张家泉村有两大老大难问题:一是水不够用,二是电跟不上。

地里要是没水就浇不了,没电的话,电动抽水机用不了,晚上还得靠油灯照明,这浪费可太大了。

朱彦夫一当上村里的头儿,立马就动手处理起那俩大麻烦事儿。

他特地从城里找来了治水的高手,之后每天都和这些专家一起,在村子里到处走走看看,想找到水源的位置。

到了1965年那会儿,张家泉村陆陆续续挖成了三口水量超足的水井,这样一来,喝水和浇地的问题算是大体上解决了。

随后,朱彦夫没管自己身体的不便,跑到上海、南京这些地方,四处奔波找各种电线材料,就为了把用电的问题给解决了。

1978年的时候,张家泉村总算是迎来了电,这事儿在沂源县可是开了先河。

朱彦夫后来得到了一个新外号,大家都叫他“中国的钢铁战士”,就像那个保尔柯察金一样。

1987年的时候,跟朱彦夫一起打过仗的迟浩田将军专程来探望他,还劝他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一本书。

朱彦夫动手写起东西来,可没想到挑战一个接一个地来了。

开始时,他的手根本拿不住笔,只能把笔叼在嘴里,再用那半截胳膊帮忙,一点一点艰难地写下字来。

这样持续不了多久,他的胳膊就会开始觉得神经痛。

他写一会儿停一会儿,通常一整天下来也就勉强凑个五百多字。

另外,他那不太高的文化水平,导致说话写文章时总是感觉词不达意,不太顺手。

他有些字不会写,得翻字典来查。

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,最终写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自传小说,书名叫《极限人生》。

过了三年时间,他动手写了本新书,叫《男儿无悔》。这两本书加一块儿,字数有五六十万那么多。

朱彦夫因为做了许多让人动容的事情,所以在2019年的时候,国家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荣誉,叫“人民楷模”。

2022年的时候,他再次被挑中,成了“感动中国”那一年的代表人物。

现在,这位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坚强的英雄还好好活着。他的事迹,一直都在激励着大家。

以后的日子里,真心期盼英雄朱彦夫啥都能顺顺利利的。

参考材料:

宋熙文讲述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的故事——在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地方,他再次站了起来这篇文章发在2019年第31期的《青年记者》杂志上,标题比较直白,就是说朱彦夫这个特等伤残军人怎么重新站起来的。朱彦夫的事迹让人动容,我写这篇采写后记的时候,心里特别感慨。你想啊,他就是在学会走路的那个地方,后来又站了起来。这得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!朱彦夫是个英雄,他经历过那么多磨难,但都没被打倒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只要有决心,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。就像他一样,即使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,也依然能够重新站起来,继续前行。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心里充满了敬意。朱彦夫的事迹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史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他让我们看到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只要有信念,就能够战胜一切。所以,这篇文章虽然简短,但希望能够传达出朱彦夫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激励更多的人在面对困难时,能够像他一样,勇敢地站起来,继续前行。

武殿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要像朱彦夫那样,永远保持战斗精神[J]。这篇文章发表于2019年第三期的《党建》杂志上,页码为31页。他强调,朱彦夫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,无论何时何地,都不能放下心中的那份坚持和勇气。就像朱彦夫一样,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,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永不退缩,永不下战场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如意娱乐平台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